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北京的地名还是不改为好

发表于2010-03-04
两会今天正式召开。昨晚翻阅一些资料时看到去年(2009)两会上有代表提议“美化”北京的一些不雅地名,如“八王坟”、“公主坟”、“奶子房”等。还有代表说,总体感觉北京的“村”、“庄”、“沟”比较多,语言上不够美化。其实早些年就听说有要求改北京城区的一些所谓不雅地名的呼吁,最近还读到某著名经济学家一篇呼吁文章,建议全部改了。这些提议的基本观点是说北京的这些地名不雅、不吉祥,而且在下意识中是对现实的人一种侮辱、损害。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。
发表于2010-03-04
说起北京的“沟”、“村”,自己曾亲历过一个小故事。80年代参加工作后,单位分配给我一个住处,房子就在北京西城区的二里沟。了解北京的人都知道,西城区的二里沟一带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是个规划得很好、环境优雅的成熟社区。搬进新住处后,我写信给在青岛的家人,并告诉他们我新家的地址是:北京西城区二里沟百万庄朝阳庵xx楼xx号。为了让家人知道我的新家在北京的大概位置,还特地加上了一句:这里离动物园不太远。
发表于2010-03-04
没过多日,收到家里的回信。家人非常担心地问我生活、居住情况可好?怎么住家地址又是沟、又是庄、又是庵的,还离动物园不远,听起来像是住在荒郊野外的庙里!...呵呵,赶紧跟家人解释,北京的地名就是这样,住在“庙”里是好的,还有住在“坟”里的呢!解释清楚后,家人开玩笑地说:“你们北京这么现代化的城市、又是首都,怎么地名都这么有乡村气息呀!” 呵呵!
发表于2010-03-04

 确实,很多外地人乍一听北京的地名会觉得别扭,这是个习惯问题。我住在这里,身临其中,不但丝毫不觉得地名有什么不雅或者土气,反而觉得很有特色。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,地名是一个城市的重要人文因素,与城市的历史、文化紧密相关。设想如果北京的街道都像纽约曼哈顿一样叫第几街、第几大道,那会是多么乏味。曾经有城市把一些路名给该得面目全非,后来又给改了回来。伊朗伊斯兰革命后,也曾经试图给德黑兰市内的很多街道改名,比如原来的“巴列维国王大道”改称“伊斯兰革命大道”等。但是改来改去,还是回到原来的名称。原因不言而喻,这些名称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,在人们的生活中烙下深深的印记,是城市的灵魂。

 

发表于2010-03-04

有些地名作为一种文化,存在民俗意思,如北京北的“奶子房”,听上去不太雅,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其文化价值。外国很多国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雅甚至古怪的地名,比如英国的COCKUP、澳大利亚的COCKBURN,还有美国的WHISKY DICK,听着都不雅, (中文意思就不在此翻译了),但它们一直保留了下来。“坟”字虽不太好听,但说这些地名在下意识中是对现实的人一种侮辱、损害,我认为这话言过其实,甚至是有些杞人犹天了。外国也有很多以“坟”字做地名的地方,比如英国的“GRAVESEND”(送坟镇),还有人姓“GRAVE”(坟)的。

 

发表于2010-03-04

文化需要保护,不能盲目地改。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个存优汰劣的过程,没有价值、没有生命力的东西,包括文化,终久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。地名也一样,如果人们不喜欢,不雅或不吉祥的地名终久会自身淘汰。与其去刻意地改,倒不如顺其自然。比如现在北京CBD的SOHO一带就是过去的“八王坟”,而如今“八王坟”这个名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听不到了,早已被SOHO替代了。

 

文化应该保护,北京的地名没招惹了谁,还是不改为好。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