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龙永图没有重走李鸿章老路

发表于2005-12-14
    龙永图最近受到抨击,有人将其与李鸿章相提并论,并且是在传统的否定意义上。其实,无论在哪个层面,龙永图与李鸿章都不能相提并论。
龙氏的主要功绩是参加世贸谈判。15年的谈判,龙氏亲历三分之二,中国走入世界经济大家庭,龙氏功莫大焉。而李鸿章作为大清王朝的一面精神旗帜,几乎以一人之力带动了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,使中国走出了自上而下的整体转型第一步。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、第一座机器制造厂、第一所近代化军校、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……都与李鸿章有关。
对龙氏的怀疑缘于经济开放所带来的利益冲撞。当一些失去保护的行业直接与外资对垒,物流、纺织等行业中的本土企业开始抗议开放过度。这一争论随着开放的深入蔓延到金融、保险等行业。今年8月,龙氏提出中国汽车产业“不要为了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”,争论变得尖锐,“卖国”之说由此而起。
虽然龙永图一再强调自己的意思遭人曲解,争论毫无价值,并在多个论坛上重温当初保护汽车行业谈判的艰辛,说“我们的谈判班子在汽车的产业问题上问心无愧”。他甚至举出中国开放市场所换取的技术数据,来证明质疑者所言过枉。但这一切都没能挡住质疑的声浪,这股质疑来势凶猛,上到何光远等政府人士,下到普通民众,一股酝酿已久的情绪找到了宣泄口。
同被质疑,遭际不同。龙氏今日所处的地位与李鸿章当年已有本质区别。当李鸿章不得不一次次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四处谈判时,手上没有任何筹码,临终前一个小时,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,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。而每次谈判完毕之后,都有人声称要“食其肉寝其皮”,以雪“心头奇耻大辱”。李鸿章因此脱离体制,孤悬于上,成为一个道德反面人物。
而龙氏并非孤军奋战,他不仅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阔的发言空间,更获得了一批人的同情与认可。正因为如此,中国的开放才能“亦无风雨亦无晴”地坚持至今。这也说明,龙氏的谈判,代表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主动选择,而不是打进来之后的被动应对。
其实,后人最应该从李氏身上吸取的教训恐怕是,由于对民资的深刻歧视,李鸿章拒绝了民资开设轮船公司、纺织公司、煤矿的诸多请求,自以为官督商办、官商合办是振兴经济的妙法,既可以举国之力与外资抗争,也可消除官商对立之间的利益矛盾。殊不知事与愿违,民企难兴,国家基石不稳。
(原载11月13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发表于2005-12-20
以下是引用顶山人在2005-12-14 19:48:32的发言:
其实,后人最应该从李氏身上吸取的教训恐怕是,由于对民资的深刻歧视,李鸿章拒绝了民资开设轮船公司、纺织公司、煤矿的诸多请求,自以为官督商办、官商合办是振兴经济的妙法,既可以举国之力与外资抗争,也可消除官商对立之间的利益矛盾。殊不知事与愿违,民企难兴,国家基石不稳。...


个人觉得这条有点夸张了吧。。。

上一页|1|
/1页